foveonx3;foveonx3传感器

Foveon X3传感器:颠覆传统影像技术的革新力量

在数码摄影领域,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意味着影像质量与创作可能性的巨大飞跃。近年来,Foveon X3传感器以其独特的三层像素结构设计,成为了行业内一颗璀璨的明星,引领了一场关于图像捕捉与还原的革命。

一、Foveon X3传感器:何为不同凡响?

传统CMOS传感器采用拜耳阵列,通过色彩滤镜将光线分解为红、绿、蓝三原色,再由算法合成全彩图像。这一过程虽高效,却难免引入摩尔纹、色彩偏差等问题。而Foveon X3传感器则彻底颠覆了这一模式,它采用垂直堆叠的三层硅基感光元件,每一层直接对应一种原色光进行捕捉。这种设计不仅省略了色彩滤镜,更实现了在单一像素点上同时记录全部色彩信息,从根本上提升了色彩准确度和细节表现力。

二、色彩精准度: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

得益于其独特结构,Foveon X3传感器能够捕捉到更为纯净、自然的色彩过渡,避免了传统传感器因色彩插值带来的伪色和色彩断层现象。无论是广袤的自然风光,还是细腻的人像肤质,都能以更接近人眼所见的真实色彩呈现。这对于专业摄影师而言,意味着更多创意空间的释放,以及对色彩精准度要求极高的领域,如科学摄影、艺术复制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表现力。

三、高动态范围与低光性能:挑战极限环境

Foveon X3传感器在高动态范围(HDR)和低光环境下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通过优化像素结构和信号处理算法,它能够捕获更宽广的亮度范围,即使在极端明暗对比的场景中,也能保留丰富的细节层次。同时,在低光照条件下,Foveon X3的低噪点特性使得图像依然清晰锐利,减少了后期降噪处理的需求,保留了更多原始细节。

四、推动影像技术进步:行业影响深远

Foveon X3传感器的问世,不仅是对传统影像采集方式的一次革新,更是对整个数码摄影产业链的深远影响。它促使镜头设计、图像处理软件乃至摄影理念都在逐步适应这一新标准,推动了整个行业向更高质量、更真实色彩的方向迈进。此外,Foveon X3技术的应用也激发了更多创新探索,如更高效的图像压缩算法、更智能的场景识别功能等,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摄影体验。

五、未来展望:无限可能的影像新时代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Foveon X3传感器也在不断进化,其性能边界正被不断拓宽。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高分辨率、更快读取的Foveon X3传感器问世,进一步拉近摄影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同时,Foveon X3技术有望在其他领域如视频监控、遥感测绘等找到更广泛的应用空间,开启一个影像质量全面升级的新时代。

综上所述,Foveon X3传感器以其革命性的设计理念和卓越的性能表现,不仅为数码摄影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更为整个影像技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片由像素构建的视觉天地里,Foveon X3正引领我们迈向一个更加真实、细腻、多彩的影像世界。

适马的x3系列传感器有什么特点,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吗?

作为国内极少数真正用过适马FOVEON传感器相机的人,我来说几句。

X3传感器的概念就不复述了,总之就是多层传感器。大家可以看其他人的回答。最简单的做法是看适马公司官网的标准解释。

我要解释的是国人用一些不科学眼光产生的谬误。

其中最大的谬误就是以为X3传感器和胶片一样,在不同的层之间是有色掩膜的,因此很多人认为X3传感器对于安置在最下层的红色感光层性能就最差劲了。

其实这是错的。

因为X3传感器用的基本原理请牢记:

光线在通过硅片时,在不同的厚度具有不同的吸收性能。到最下层时,只有红色波长的能量还剩下。

这才是X3传感器用的基本原理。

所以,X3传感器对色彩的还原并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

上面这幅曲线图才是X3系列传感器真正的原理。

和很多技术路线一样,X3传感器有有点就有缺点。

我自己用sd Quattro很长一段时间。

这台相机发热量巨大,反应慢(几乎不能连拍),体积巨大,高感几乎没有,这些都是X3传感器的先天缺点带给相机设计的问题。

但是,它也有画质色彩非常纯净,而且厚实的特点。画面立体感表现力强的特点。

这种相机,爱的人非常爱,爱到几乎全盘接受它的缺点,比如我;恨得的人可以非常恨,恨到绝对不会使用的。

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我算是一个资深的适马单反忠实用户了。十四年时间一共用了四适马机器。我说下我的感受吧。第一台机器是05年买的SD10,之前在色影无忌看到过猪猪的SD9照片就中毒了。色彩特别扎实。图像的立体感强。但对机器的偏色和操控确实不放心。观望了一年时间,SD10上市了,听说改进了色彩和操控,就毫不犹豫的买了。回来发现色彩确实好,操控确实差。成片率不到10%吧。拍出来的都是黄疸病人。拍一张得准备两分钟。不过要是偶尔出来的好片那是确实好。大概到了11年换了SD15色彩改进很大,除了拍人,其他的题材都能拍了,不用太多后期校色。最大的问题是跑焦。见过自家机身配自家镜头跑焦的么?适马就是这唯一的一家。后来添加了一个备机DP1S这个确实不跑焦。就是操控慢,比Sd10还慢。这么小的一个机器用出了中画幅的。再后来18年换了SDQH这次终于是一个能用的相机了,不偏色,不跑焦。反应还是慢,但能接受了。但代价就是像素结构妥协了,出来的色彩确实不够扎实。但这个代价我觉得是值得的。毕竟能拍出来可用的照片才是第一位的。这时候备机是RX1R2。两个机器挺互补的,出片率比提高好多。我的经验就是,买适马,可以买。但看你拍什么题材,画质独树一帜。还有,不要买奇数代次的产品,在我看来SD9,SD14,SD1M都不够成熟,只能算是试验品。买他们的改进型号还是稳妥点。别当小白鼠。

感谢悟空小秘邀请!

作为副厂而言,适马这个公司真是“奇葩”一般的存在。经常奇思妙想的不按常理出牌,尤其以其“堆料”和自诩的“黑 科技 著称”。

所谓拜尔阵列指的是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 CMOS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作为感光元件时,采集数字图像时用到的一种常见的方法。

拜尔阵列传感器是由柯达公司的工程师——布莱斯·爱德华·拜尔(Bryce Edward Bayer)发明并于1976年注册专利,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已于2012年末在美国缅因州与世长辞。

由于影像传感器的基本单元光电二极管可测量光线强弱变化,却不能感应色彩,只能拍摄黑白照片,拜尔创造性地设计了50%绿色、25%的红色、25%蓝色的色彩滤镜矩阵,覆盖在光电二极管上方,实现了拍摄彩色照片的目的。

这种设计只用一块图像传感器,就解决了颜色的识别。做法是在图像传感器前面,设置一个滤光层(Color Filter Array),上面布满了一个个滤光点,与下层的像素一一对应。每个滤光点只能通过红、绿、蓝之中的一种颜色,这意味着在它下层的像素点只可能有三种颜色:红、绿、蓝,或者什么也没有(黑)。不同颜色的滤光点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每个绿点的四周,分布着2个红点、2个蓝点、4个绿点。这意味着,整体上绿点的数量是其他两种颜色点的两倍。这是因为研究显示人眼对绿色最敏感,所以滤光层的绿点最多。

如果一个像素只可能有三种颜色,那么怎么能拍出彩色照片呢?前面说了,每个滤光点周围有“规律”地分布其他颜色的滤光点,那么就有可能结合它们的值,判断出光线本来的颜色。以黄光为例,它由红光和绿光混合而成,那么通过滤光层以后,红点和绿点下面的像素都会有值,但是蓝点下面的像素没有值,因此看一个像素周围的颜色分布——有红色和绿色,但是没有蓝色——就可以推测出来(插值计算)这个像素点的本来颜色应该是黄色。

这种计算颜色的方法,就叫做 "去马赛克"(Demosaicing) 。上图的下半部分是图像传感器生成的“马赛克”图像,所有的像素只有红、绿、蓝、黑四种颜色;上半部分是“去马赛克”后的效果,即用插值算法处理的结果。目前,绝大部分的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都采用拜尔列阵来生成彩色数码照片。为了纪念发明者布赖斯·拜尔,它被称作“拜尔模式(Bayer Pattern)”或“拜尔滤光法(Bayer filter)”,同时,拜尔也被誉为“数字图像之父”。

拜尔阵列CMOS传感器最大的问题便是会产生摩尔纹和伪色,解决方案是在传感器表面安装低通滤镜以降低摩尔纹和伪色的程度,代价则是降低画面细节的画质。不过这几年随着拜尔阵列CMOS传感器大量的像素堆积以及相机去掉低通滤镜的设计,这样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

(1)Foveon X3 传感器的来源

Foveon X3传感器最初是由加州理工学院的 Carver Andress Mead 教授创立的 Foveon 公司研发,当时首席工程师 Dick Merrill 和首席科学官 Dick Lyon领导的团队,共同发明了Foveon X3传感器,并成功将其商品化。

第一款配备 Foveon X3 传感器的相机是在 2002 年发布的适马 SD9 数码单反相机。适马 SD9 配备了一块 20.7×13.8mm 尺寸的 APS-C 画幅 Foveon X3 传感器,单层像素数约 350万,共三层像素排列。

(2)Foveon X3 传感器的原理

Foveon X3传感器的这种结构与胶片的结构类似,每个像素其实是由红绿蓝三层像素叠加而成,每个像素都能完整地感知三种色彩,而传统的拜耳式列阵传感器只有一层像素,上面分布着红绿蓝三种像素点,每个独立的像素点都只能感应一种颜色,而损失掉其他两种,最终的颜色是通过后期插值计算(猜色)完成。

简单地说,由于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红色的波长大于绿色波长,绿色波长大于蓝色波长,排列顺序是则是按照短波在前长波在后的顺序,并不是像胶片那样直接的感色层,而是依靠感受不同的波长并吸收相应色彩波长来计算出相应的色彩;X3 传感器的三层结构中,第一层感受的是包含红绿蓝三基色的全色彩,在通过第一层后的蓝色光被传感器吸收掉,剩下的红绿色光到达第二层传感器被感受并吸收掉绿色光波,到达最底层的光波只有红色,被传感器的第三层感受到产生唯一的不需要计算就可识别色彩——红色电信号。

所以,从理论上讲,Foveon X3 传感器理论上每一个像素位置便可直接计算出RGB值,高采样率也意味着摩尔纹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因此也不需要低通滤镜来滤除高频信息,能够展现出丰富的色彩和惊人的细节。

按道理说,因为不需要插值计算RGB数据、去马赛克,Foveon X3 传感器的数据存储应该要更快,但实际上极高的采样率伴随的则是数据量的大量攀升;同时光线在穿透每一层像素后必然导致数据损失,因此每层像素所感应到的光量并不一样(最底层的红色像素最吃亏),这就导致三种色彩信息在最终合成的时候会有所偏差,反映到照片上就是较为容易偏色;此外伴随这种三层像素排列结构带来的光信号损失,必然就是信噪比降低、高感能力的下降。

(3) Foveon X3 Quattro全色彩图像传感器

为了解决 RAW 格式在每一像素位置储存 RGB 讯息的影像数据时,图像文件容量过分庞大的问题,新一代 Foveon X3 Quattro 传感器在结构上做出了改变,从以往 1:1:1 变化为 1:1:4 的比例来分配红、绿和蓝的像素组成,顶层负责记录蓝色光和明暗信息的光电二极管的数量分别是记录绿色和红色的4倍,中层和下层的光电二极管只负责记录对应颜色色光,不参与记录明暗信息。随后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上层的明暗信息也同样被应用于中层和底层。根据官方资料,新结构的 Foveon X3 Quattro 传感器解析度增加了30%,数据处理也更快、相机续航也有效提升。

以适马的 SD Quattro为例,蓝色顶层是1960万像素,绿色与红色层是490万像素,将顶层的亮度信息加权到下面两层后,实现“APS-C 画幅却依然可以展现出等效3900万像素的画质(来源适马官网)”,其实这也是适马 Foveon X3 传感器最大的争议——三层叠加算法。

虽然结构上的变化的确降低了传感器获取的整体数据量,数据处理也更快,但这种垂直方向铺设三层光电二极管的方式有着天然的致命缺陷,就是“绝对灵敏度阈值”偏高。绝对灵敏度阈值是使“信号等同于由传感器产生的噪声”的光子数。这是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它代表了能够观察到任何有意义的信号、理论上所需要的最小光量。在弱光环境下,随着进入传感器绝对光量的减少,必然伴随的是光量的逐层衰减,换言之, 与传统的拜尔式列阵的 CMOS 传感器相比,X3 传感器需要更多的入射光子才能获得同样的信噪比,最终导致 X3 传感器的高感能力极为羸弱,再简单点讲,实际的可用 ISO 范围只是最低档—— ISO 100 。

总而言之,适马的 X3结构在设计理念上的确有其独到之处,在 环境光量充足,低感静态环境(ISO 100)下 ,的确可以获得更加细腻和清晰的影像,“丰富的色彩和惊人的细节”,为了更加强调这一能力,适马随后又推出了 SFD(Super Fine Detail 超精细细节)拍摄模式,即是所谓的“ Foveon Quattro 传感器从图像中提取出最大细节数量,同时将图像噪点控制到极低的水平 ”;其实际上就是以标准测光为中心,相机自动拍摄 7 张照片,曝光范围从 -3 EV 到 +3 EV(即正负 3EV 的包围曝光),随后将其保存为单个 X3I 文件,在适马专用的 RAW 图像转换软件 SIGMA PhotoPro(SPP)中合成 HDR 图像。不过这种多帧曝光及后期合成的方式仅仅适用于静物或完全无风的环境,被摄物体稍有移动,后期合成中适马就显得相当简单粗暴,拖动的残影和动态模糊完全无法避免。

虽然适马不断强调其 Foveon X3 Quattro 的“ 提供的完整数据是从每个像素单元所撷取,不需计算机插值方式来补充,具有忠实呈献所见景致的特性 。(来源适马官网)”但其天然的结构缺陷导致的高感能力羸弱,短期内没有看到技术上解决的可能。所以,基于 X3技术开发的适马相机,也注定不会成为主流市场的宠儿,只能是追求极致另类的少数派选手,正所谓“爱的人爱不释手,恨的人嗤之以鼻”吧。

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无趣的回答。

您的观看!

据说适马的Foveon X3传感器非常厉害,但为何没流行起来呢?

首先了解Foveon X3传感器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技术流向。能使照片色彩更鲜艳,色彩细节更丰富。

为什么不流行个人观点有几点

1.品牌差距化,佳能,尼康,索尼,哈苏,适马,大部分普通消费者选择应该是前三个品牌。创作度要求更高的会有哈苏之类的选择。适马我们更多的是对镜头上有一个选择。

2.技术流派对我们消费者来说并不能成为最终抉择的标准,而这个技术在实际上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大的视觉差距。方便,易用,耐用是我们选择时最大的条件。

技术进步是非常必要的,不管能否流行起来。相信它最终会给我们带来进步和服务。